发布时间:2025-05-02 点此:858次
文博时空/文 文博时空 作者 李畅
文物拍摄|杜广磊
每至四月好时节,洛阳城便挤满了赏花人。观花、赏景、读诗、品牡丹燕菜,是外地游客宾至“牡丹之都”的打卡必选项。
唐代诗人白居易“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和刘禹锡“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诗句,描绘的正是唐朝品赏牡丹的盛况。
白居易的《买花》诗中还写道:“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人世四月天,人们赏牡丹,买牡丹花,插在头上,“吃货”苏东坡还发明晰“吃花法”——牛酥煎落蕊。
宋燕 2024 年 3 月 31 日摄于洛阳
“牡丹芳,牡丹芳,黄金蕊绽红玉房。千片赤英霞烂烂,百枝绛点灯煌煌。”(白居易《牡丹芳》)
宋燕 2024 年 3 月 31 日摄于洛阳
“谷雨洗纤素,裁为白牡丹。异香开玉合,轻粉泥银盘。”(唐·王贞白《白牡丹》)
牡丹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誉。其色泽丰厚,品种繁多,以黄、绿、肉红、深红、银红为上品,特别黄、绿为贵。牡丹花大而香,故又有“国色天香”之称,清朝时被定为国花。牡丹相关的诗词、文物及纹饰更是不计其数。
01
《诗经》
古代三月三日上巳节,也是青年男女郊游、约会的日子。《诗经·郑风·溱洧》描绘,郑国三月,溱水与洧水两岸人影憧憧,两位精心打扮的少男少女手持祈福的艾草在人群中相遇,“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再游洧水岸,只盼多相与,临别之际赠与丽人一株芍药(“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这儿的芍药便是牡丹。在古代,牡丹和芍药开端并未加以区别,后来出现了木芍药和草芍药的叫法,牡丹为木本植物,所以称“木芍药”,芍药为草本植物,便是现在所称的芍药。二者花型类似,花期只相差半月左右,一般牡丹先于芍药开花。古时候,人们喜欢把牡丹和芍药栽种在同一个园林中,两花次序怒放,能够看罢牡丹,再赏芍药。
02
汉朝
汉代即有“牡丹”之名,传说西汉末年,王莽新朝,光武帝刘秀为逃避追杀,藏于柏乡县北郝村弥陀寺牡丹花丛中而获救。刘秀称帝后,遂赐名“汉牡丹”。《柏乡县志》记载,光武帝刘秀称帝后,巡视河北时,经过柏乡,由感而发,题咏牡丹诗一首:“萧王避伤心荒庄,井庙俱无甚荒芜。唯有牡丹花数株,忠心不改向君王。”
秦汉年代以药用植物将牡丹记入《神农本草经》,牡丹已进入药物学。在甘肃省武威市开掘的东汉前期墓葬中,发现医学简数十枚,其中有牡丹医治血瘀病的记载。人们发现了它的药用价值和欣赏价值,所以由变野生为家养。
《武威汉代医简》:牡丹
03
魏晋南北朝
牡丹榜首次登上画卷,可能是东晋大画家顾恺之发明的《洛神赋图》,虽然画中的主角是曹植和洛水之神甄妃,首要描绘的是他们的爱恋和人神相隔的无法。但是,在《洛神赋图》中,怒放在洛水之畔的几株牡丹,在前史上深深地留下了一笔。
晋《洛神赋图》卷 顾恺之
牡丹作为欣赏植物培养,则始于南北朝。据唐代韦绚《刘来宾嘉话录》记载:“北齐杨子华有画牡丹极清楚。子华北齐人,则知牡丹久矣。”杨子华是北齐世祖高湛的爱臣,也被认为是“牡丹圣手”。苏轼面临牡丹曾宣布长叹:“丹青欲写倾城色,世上今无杨子华。”杨子华在长安等地画了许多岩画,但到今日都现已了无踪影。只需一卷传为宋临的《北齐校书图》,是咱们今日仅有能见到的杨氏的卷轴画。
这是北魏云冈石窟的缠枝牡丹纹,据称是迄今最早的牡丹纹样。在释教的影响下,魏晋时期的牡丹纹样与蔓藤纹等构成缠枝牡丹纹,缠枝特别生动,涵义生生不息、繁荣兴盛。
04
隋朝
隋朝,牡丹的培养数量和规划开端逐步扩展,其时的皇家园林和达官高贵的花园中已开端引种培养牡丹。公元 604 年,隋炀帝杨广继位,在洛阳辟地周二百里为西苑,这是牡丹榜首次被人工培养而且进入皇家园林。隋炀帝猎奇花异石,曾三下江南搜索。并派人将各地收集到的牡丹培养在西苑中。据唐人的记载:“炀帝辟地二百里为西苑,诏全国进花卉。易州进二十牡丹,有飞来红、袁家红。醉颜红、云红、天外红、一拂黄、延安黄、先春红、颤风娇等贵重品种。”
据称,为了在楼台上能观看清楚牡丹,隋炀帝让花匠们培养出高齐楼台的牡丹,这可难倒了咱们。一位来自山东曹州叫齐鲁恒的花师,最拿手培养牡丹,他挑选了杏树、桃树、梨树、桑树、槐树、椿树、枣树等十种树各二十棵,进行嫁接试验。十位花匠参加了试验,每个人担任嫁接一种树,其他九人都没有成功,只需齐鲁恒在椿树上嫁接成功了。三年之后,在椿树上嫁接的牡丹开花了,高耸入云,隋炀帝站在楼上欣赏牡丹,明晰美丽,人们称它为“楼台牡丹”。
05
唐朝
唐代牡丹的培养中心在长安,由于最早遭到皇上的喜欢,便引入了宫殿,唐高宗曾多次招集群臣宴赏双头牡丹。
牡丹名闻全国,女皇帝武则天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天后之乡西河也,有众香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异。”在唐代舒元舆《牡丹赋》的记载中,“西河”即武则天的老家——并州文水县(今山西文水县),此地盛产牡丹,武则全国令将西河精舍的牡丹佳品移植内廷,这在长安构成了自上而下的推行培养热潮,牡丹也敏捷由宫苑传播到高档寺观、达官贵人宅第,最终飞入寻常百姓家,牡丹敏捷融入了长安文明。
其时,长安表里寺观,包括慈恩寺、万寿寺、兴唐寺等都以牡丹而出名,听说慈恩寺的澡堂院两丛牡丹竟可开花至五六千朵之多,令人称奇。有裴士淹诗云:“长安年少惜春残,争认慈恩紫牡丹。”
唐代诗人徐凝的“三条九陌花时节,万户千车看牡丹。争遣江州白司马,五年景色忆长安。”(《寄白司马》)描绘了长安城赏牡丹的盛况。徐凝还专门写过一首《牡丹》:“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公元 743 年(唐玄宗天宝二年)或公元 744 年(天宝三年)春天的一日,唐玄宗携杨贵妃在宫中在沉香亭欣赏牡丹花,召翰林待诏李白进宫写新乐章。李白奉诏进宫,在金花笺上作了三首诗,其中之一便是撒播千古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清平调·其一》)所谓“露华浓”,便是指牡丹花沾着晶亮的露水更显得颜色美丽。
洛阳曾是唐朝的东京,交通便利,交易兴隆,城内园圃树立,有简直家家培养牡丹传统,赏花之风盛极一时,被誉为“牡丹王国”。据柳宗元《龙城录》记载:“洛人宋单父,善种牡丹,凡牡丹变易千种,红白斗色,人不能知其术,唐皇李隆基召至骊山,植牡丹万本,色样各不同。”可见,其时培养水平之高。
在唐朝,牡丹的培养面积、规划、品种和受喜欢程度大大提高,从此奠定了百花之王的方位,牡丹的国色天香也正映照出大唐的国运兴盛。
从唐代起,花鸟画逐步成为独立的专门画科,牡丹、芍药逐步成为花鸟画的重要体裁。
唐 簪花仕女图 周昉 辽宁省博物馆
唐代闻名画家周昉,字景玄,又字仲朗,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人,贵族身世,以善画贵妇名动朝野,留下有《簪花仕女图》,是全世界规划内仅有确定的唐代仕女画传世孤本。《簪花仕女图》中的犬、鹤和辛夷花标明人物活动是在春意盎然的宫苑,四妃子和两侍女,逗犬、执扇、持花、弄蝶,线条简劲圆浑而有力,设色浓艳富有而不俗。
《簪花仕女图》部分 (唐代周昉发明绢本设色画)
五位仕女“慢束罗裙半露胸”,内着齐胸石榴红或团斑纹锦质曳地裙;头挽高髻,簪牡丹、芍药、荷花等,浓黛染阔眉,眉间贴金钿,“朱唇一点桃花殷”,是典型的唐代服饰妆容。尽显唐代女子的风味妩媚、温顺动听,可见古人关于牡丹簪花的喜欢。
红花山鸟图 边鸾
花鸟画咱们边鸾,拿手画花鸟、草木、蜂蝶、雀蝉,以画“折枝花”(不画全株,只画连枝折下的部分)最为闻名。他所画的牡丹,花朵红淡、赋色润泽,有如实在的牡丹花形象。边鸾着笔轻利,用色明显,穷弱毛之反常,夺花卉之芳妍。边鸾还在长安宝应寺西塔壁上首作《牡丹》岩画。
边鸾常常收支宫殿苑囿,有欣赏和写生禁苑内珍禽奇花的时机,孔雀和牡丹成了这一时期他描绘的首要目标。据《宣和画谱》记载边鸾此类体裁的卷轴画有《踯躅孔雀图》《孔雀图》《牡丹孔雀图》《牡丹白鹇图》以及《牡丹图》等。虽然今日没有边鸾《牡丹图》真迹传世,但咱们仍然能够经过和边鸾同年代的周昉所作《簪花仕女图》中的画扇牡丹窥见边鸾所绘牡丹的规制。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边鸾善画花鸟,精妙之极,至于山花圆熟,无不遍写……花鸟冠于代,而有笔迹。”边鸾作为一代咱们,选用独具一格的适意重彩法发明他的花鸟画艺术,向来被美术史家奉为花鸟画之祖,对子孙花鸟画家的影响很大。如唐末五代的花鸟画名家刁光胤、膝昌苑,以及五代宋初黄筌画派,都直接秉承他的画风。
三彩宝相斑纹盘 唐 河南博物院藏
宝相斑纹葵花镜 唐 辽宁省博物保藏
隋唐五代时期,牡丹纹饰出现团花及变形样式,最大的造型特征是圆心杰出,花型硕大,构图丰满。首要包括对称式、均衡式、合适纹样三种。宝相花为我国古代吉利纹样,它并不是实际中的花朵,而是以莲花、牡丹、菊花、石榴花、月季或葵花等作为主体造型,装点以花叶,造型华贵正经,故称“宝相花”,也称“宝仙花”,它在释教中寄寓了吉利和满意的夸姣祝福,是纯洁的抱负花形。
06
五代
牡丹作为花中之王,多用来体现吉利、富有、夸姣的体裁。如把牡丹与白头翁画在—起,就叫作“富有白头”。我国古代闻名花鸟画画家徐熙的这幅画,将牡丹和玉兰、海棠般配,因而得名《玉堂富有图》。
五代徐熙《玉堂富有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该图为竖轴画,牡丹、玉兰、海棠布满全幅,两只杜鹃坐落花丛之间。
还有一只茸毛富丽的野禽绘在下方的湖石边。
枝叶与花鸟,先用墨笔勾出概括,然后再敷以颜色。玉兰、牡丹、海棠,白的浓艳,粉的娇媚,在石青铺地儿的衬托下,更现正经秀美之气韵。这种满纸点染,不留空地的画法,显然是受了释教艺术的影响。
徐熙虽身居画院之外,但在李璟、李煜两朝仍享有盛名。听说,后主李煜对他的著作非常看中,保藏其名迹许多,并将他的画挂于宫中。
这种被称为“铺殿画”、“装堂花”的殿堂装修画,据《图像见识志》载:“意在方位正经,骈罗整肃,多不取生意天然之态。”咱们在此看到的《玉堂富有》图,可能是这类挂在墙上的有装修意味的绘画。但不同的是,此画以淡墨勾线,造型生动,以淡彩敷色,给入洒脱清雅之感,从中不难看出徐熙也能工精巧一体的花鸟画。
07
宋朝
宋代,牡丹培养中心由长安移至洛阳,其时洛阳人不单爱花,莳花,更长于培养新品种,牡丹“不接则欠安”,他们用嫁接办法固定芽变及优良品种,这便是北宋时最杰出的奉献。
欧阳修喜欢牡丹,“曾是洛阳花下客”。天圣八年(1030 年),24 岁进士的欧阳修便在西京洛阳留守推官。西京牡丹品种多样,花团锦簇,繁花似锦,欧阳修《谢观文王尚书惠西京牡丹》记载的牡丹品种便有“姚黄”“魏红”“腰带鞓”“泼墨”“鹤瓴”等。
谢观文王尚书惠西京牡丹图源:欧阴文忠公集
赏牡丹风俗在洛阳民间更为盛行,欧阳修发现“洛阳之俗,大略好花,春时,城中无贵皆插花。花开时,士庶况为漫游”。其时的洛阳城,不管民家,仍是官院,植满牡丹。欧阳修遍访民间,将洛阳牡丹的前史、培养、品种以及风俗民意做了翔实的调查,写成了我国榜首部牡丹专著《洛阳牡丹记》。
姚黄,姚氏家培养而得名
姚黄,传统品种,最早出现于北宋。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记载:“姚黄者,千叶黄花,出于民姚氏家。此花之出,于今未十年。”淡黄色,托桂型。株形直立,枝条细硬,花蕾圆尖,绽口形,叶中圆,花朵在叶之后。此花光彩照人,婷婷玉立,古人以“花王”誉之。宋代洛阳牡丹有一百多个品种,不少品种称得起贵重特殊,“姚黄”“魏紫”被誉为“牡丹之王”和“牡丹之后”。
宋 牡丹图页 故宫博物院藏,画牡丹花后魏紫
南宋时,牡丹的培养中心由北方的洛阳、开封移向南边的天彭(四川彭县)、成都、杭州等地。在这些培养地,首要引种了北方较好的品种,并与当地的少数品种进行了杂交(天然杂交),然后经过嫁接和耕种的办法,从中选出更多更好的适合南边气候条件的生态型品种。陆游著的《天彭牡丹谱》中记叙了洛阳牡丹品种 70 余个,并称:“牡丹在中州,洛阳为榜首,在蜀,天彭为榜首。”
陆游著的《天彭牡丹谱》中还说到一种叫“欧碧”的名花,“碧花止一品,名曰欧碧。其花浅碧而开最晚,独出欧氏,故以姓著。”欧碧是一种浅绿色的牡丹花,是欧姓宗族培养的,故称欧碧。据称“岁贡禁府,价在姚黄上。尝赐近臣,外廷所未识也。”后来,欧碧还成为我国传统色中的一种颜色,便是依据这莳花得名的。
欧碧
宋朝瓷器兴旺,牡丹纹是瓷器上的常见纹样,体现技法有刻花、印花、绘画等;方式有独枝、交枝、折枝、串枝、缠枝等。
北宋越窑青瓷龟钮牡丹纹盖罐
北宋 白瓷雕牡丹纹盖罐
北宋 耀州窑青釉刻划缠枝牡丹纹瓶
宋缠枝牡丹纹菱花镜
不同于今日,其时不只赏花,还有簪花的风俗。只需牡丹怒放,城中不管男女老少,不分贵贱美丑,均会插一朵牡丹在头上。
人人都戴牡丹,这么多花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早在《邵氏闻见录》就有出现。该书作者邵雍之子邵伯温从小生长在洛阳。据其书中记载,牡丹花开时,白日是人们游园赏花的时刻,而到了黄昏,市民们“抵暮游花市,以筠笼卖花,虽贫者亦戴花喝酒相乐”。筠笼即竹笼。也便是说,洛阳城中晚上有花市,牡丹就盛在竹笼中卖,人们不管贫富都会买来戴。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曾任西京国子监教授,他的诗句“风暄翠幕春沽酒,露湿筠笼夜卖花”,就描写了洛阳花市的热烈现象。
古人赏牡丹,喝酒助兴但是必不可少的过程。欧阳修曾言“念昔逢花必沽酒”。而“吃货”苏轼则留下“吃花”的办法,他在《雨中看牡丹》一诗中说:“未忍污泥沙,牛酥煎落蕊。”在另一首《雨中明庆赏牡丹》中也说:“明日春阴花未老,故应未忍着酥煎。”由此可见,他对牡丹的喜欢不局限于赏花、戴花,还包括吃花,用牛酥(一种酥油)煎则是苏东坡作为地道吃货悟出来的牡丹的最佳吃法。
当然,除了酥煎牡丹,古人对牡丹花瓣的吃法还包括焯汤、蜜浸、肉汁脍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算是特殊的“老少皆宜”了。
宋 缠枝牡丹纹青白瓷熏炉
宋朝的牡丹装修逐步脱节宗教影响,走向写实。花鸟体裁成为最基本装修体裁,牡丹纹的使用可分为民间以及官用。均衡式是该时期牡丹纹样最首要的品种。其外形除最首要的圆形、方形之外,又出现了腰圆、多边形和桃形等等。
宋 绿釉牡丹纹枕
宋-金 三彩划牡丹纹腰形枕
南宋 彩绘开光跃鹿牡丹纹盖罐
08
辽金
辽三彩以黄、白、绿三色釉料为主,具有激烈的民族特征,一起交融了牡丹等传统纹样。
辽 三彩釉印牡丹蝴蝶纹八方盘
辽 三彩釉印牡丹双蝶问海棠盘
辽 缸瓦窑白釉剔划填黑釉缠枝牡丹尊
辽-金白釉剔粉牡丹纹梅瓶
辽-金白釉剔粉牡丹纹梅瓶
09
元朝
元代为了加强对陶政的办理,首要在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瓷器的烧造的工艺开展较快。牡丹纹依比宋辽金愈加层次繁复。除以牡丹为单一主题的图画外,牡丹与与菊花、茶花、石榴花的组合较为常见。牡丹也多与龙凤、麒麟组合。
元 龙泉窑青釉缠枝牡丹纹瓶
元 白釉黑彩牡丹纹大罐
元 青花釉里红镂雕怪石花卉图盖罐故宫博物院藏
这件盖罐通体以青花釉里红装修,饰有各种莲瓣纹、卷草纹、回纹、缠枝斑纹、下垂满意云头纹、水波纹、折枝牡丹纹,青花莲瓣纹饰颜色浓郁,釉里红斑纹则相对较暗,低沉高雅。腹部四面堆塑双菱形串珠开光,开光内镂雕出山石、牡丹、菊花等各种四季园景,极富美感。
元至大元年琉璃凸雕龙穿牡丹纹双耳三足炉故宫博物院藏
牡丹纹刻于炉中腹部,细腻写实,精巧动听,三只龙头分别被刻于三足之上,怒目圆睁,气势汹汹。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更增添了其慎重和庄重之感。
10
明朝
自明朝起,牡丹的培养中心由洛阳转移至曹州,即今日的山东菏泽。菏泽牡丹培养稀有百年前史,被誉为欣赏牡丹之上品,所以除了“洛阳牡丹甲全国”之外,也有“菏泽牡丹甲全国,全国牡丹出菏泽”之说。
明万历三十年进士谢肇浙在《五杂俎》中写道:“百里之中,香气迎鼻,盖家家圃畦中俱种之,若蔬菜然。”所以到牡丹盛极一时的时节,菏泽便出现一番彩霞般的异样面貌。其时的县志记载:“每至仲春花发,出城迤东,连阡接陌,艳若蒸霞”。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牡丹虽结籽而根上生苗,故谓‘牡’,其花红谓‘丹’。”解说了“牡丹”姓名的来历。
明 龙泉窑刻缠枝牡丹纹玉壶春瓶故宫博物院藏
这件明代龙泉窑烧制的这件玉壶春瓶主题纹饰为缠枝牡丹纹,共六层纹饰,卷草纹、仰莲瓣纹、蕉叶纹、回纹对称铺列,尽显雍容华贵。
明 龙泉窑青瓷开光凤穿牡丹纹梅瓶
明 金累丝镶玉嵌宝牡丹花顶银脚簪,临海王士琦墓出土
明代牡丹图画体现为抽象化,愈加杰出牡丹的花头形象,弱化缠枝部分。这一时期的花瓣趋渐圆润,并有细线勾画的花脉。
明 珐花镂空孔雀牡丹图绣墩,搪瓷
明 青花缠枝牡丹纹玉壶春瓶
明《水墨牡丹图》轴 徐渭绘
徐渭的大笔适意牡丹前无古人。他不必颜色,仅以泼墨为之,不管花头及叶皆大笔点染而成,仅枝茎及叶脉用线条画出。
徐渭花卉画的首要艺术特征是内容上的文人画特质和方式上的水墨大适意技法相结合,风格狂纵,笔简意浓。墨法上既见随意浸渗的墨晕,又有操控得宜的浓淡,在适意中生动地传达出了花果的不同品性和生韵,敞开了水墨大适意花卉画的新途径,与陈淳并称“青藤白阳”,清代的朱耷、石涛和扬州八怪中的李鲜、李方膺以及近现代的吴昌硕、齐白石等画家均受其绘画发明的影响。
11
清朝
清朝,菏泽已成为全国牡丹培养中心,直至乾隆二十九年(1764 年),山东巡抚一向为清廷进贡牡丹,故宫里宝贵的牡丹即来自菏泽。
清代牡丹纹饰,头绪明晰、线条简练,着重敞开空间。一方面从颜色上更为丰厚、美丽,常见用作粉彩、搪瓷工艺描写。另一方面从描写上更为写实、详尽。
清乾隆 画搪瓷牡丹纹花篮 故宫博物院藏
花篮为海棠花瓣式,上有一提梁,通体以蓝色搪瓷釉为地,上以粉色、紫色搪瓷描绘牡丹斑纹,还有许多绿叶装修。大朵牡丹在花篮上任意盛放,搪瓷颜色鲜艳无比。
清 开光绶带牡丹图纹章盘,搪瓷
清 景德镇窑青花双凤缠枝牡丹纹罐
清 康熙款青花婴戏牡丹纹瓷盘
清 彩色狮子牡丹纹瓷罐
清 金镂花嵌宝八角盒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金器镶嵌之风正盛,工艺精巧,图画细腻。该金镂花嵌宝八角盒名列前茅。整件著作以镂雕和錾刻工艺为主,布满了精巧的花卉纹理。中心方位更是以碧玺雕琢成牡丹花形,辅以翡翠叶片,周边则奇妙地镶嵌了红宝石、蓝宝石、翡翠和碧玺等各式宝石达318块之多。全体作用富丽堂皇,璀璨夺目。
晚清人物、花卉纹刺绣云肩郑州博物保藏
晚清吉利满意花卉纹刺绣云肩郑州博物保藏
一件精巧的披肩需求很长时刻才干绣成,刺绣工艺有片绣、珠绣、盘金、串珠、打籽绣等。云肩的样式和资料也能突显穿着者的特性和方位。以上两款云肩均出现连缀式工艺,每层绣片片片相连,层层叠叠。绣片每层主题也不尽相同,牡丹、藤蔓、树叶、果实,行走时满意摇曳,暗喻满意吉祥、生生不息。
图片 | 杜广磊
排版 | 小谢
规划 | 尹莉莎
相关推荐